新闻详情

行业动态

IHARA新型杀菌剂在巴西上市,苯氧菌胺+丙硫菌唑高效应对大豆病害

时间:2025-10-16

   世界农化网中文网报道: 巴西农业科技公司IHARA宣布推出杀菌剂SEIV。该产品由丙硫菌唑和苯氧菌胺复配而成,用于防治大豆耙点病及其他叶面病害。
 
  SEIV的推出是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耙点病问题。过去六年,巴西田间耙点病发病率估计增长了33%,感病品种的产量损失最高可达40%。
 
  Conab数据显示,巴西大豆种植者每季在杀菌剂上的花费约为38亿美元。病害压力促使针对性防控措施采用率上升:目前巴西71% 的大豆田都针对耙点病进行了防治,而在最大产区马托格罗索州,这一比例高达95%。
 
  SEIV是首批将苯氧菌胺与丙硫菌唑以悬浮剂(SC)形式组合的商业化配方之一。据IHARA农艺师兼产品经理Archimedes Nishida介绍,此配方旨在提供高效的内吸传导和稳定的叶面吸收。与过去的溶剂型配方相比,悬浮剂改善了在水中的分散性,并降低了药害风险。Nishida指出:"苯氧菌胺水溶性高,这有助于实现均匀覆盖和快速吸收。该特性使得有效成分能在叶片组织中更持久地保持活性。"
 
  实验室和田间评估表明,得益于互补的作用机理——丙硫菌唑抑制甾醇生物合成,苯氧菌胺抑制线粒体呼吸,这两种有效成分的复配增强了对包括耙点病和亚洲大豆锈病在内的一系列病原菌的活性。
 
  巴西独立研究机构报告显示,在测试条件下,SEIV对耙点病的防治效果达95%,对大豆锈病为80%,对后期叶部真菌病害为70%。对比试验中观察到每公顷产量平均提升约3袋(每袋60公斤)。
 
  该杀菌剂可用于预防性或早期治疗性方案,并且与包含多位点保护剂和轮作在内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体系相兼容。
 
  值得注意的是,巴西主要大豆产区的耙点病和大豆锈病发生增加,提升了对病害治理中作用机理多样性的需求。目前用于防治耙点病的大多数杀菌剂都是十多年前推出的,实验室监测已发现病原菌群体对某些化学组分产生了部分抗性。在此背景下,SEIV为轮作方案中有限的新有效成分复配组合增添了选择,提供了一个基于互补生化途径和内吸功效的选择。
 
  尽管独立试验结果显示出可喜的防效,但病理学家强调将新杀菌剂纳入更广泛的病虫害综合治理计划中,对于预防过早产生抗药性至关重要。研究人员建议,更广泛地采用结合了悬浮剂配方、多作用机理和精准施药时机的综合治理方案,仍是维持病害控制和产量稳定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