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官网数据显示,2006年到2020年,美国对中国企业的“337调查”总数逐年上升,从26件提升到54件。“337调查”是美国一种海外专利侵权诉讼,主要调查该国进口产品中的知识产权侵权及其他不公平竞争行为。
“今年以来,我省外贸形势持续向好。与此同时,外贸企业在应对涉外风险时的挑战也较大。”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湖北制造“出海”征途中,形形色色的技术性贸易措施成为一道道无形壁垒。“技术性贸易措施不再是发达国家的‘专利’,正在迅速向发展中国家蔓延。”武汉理工大学经济学院国际贸易系教授田祖海坦言,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技术性贸易措施作为贸易保护的工具,以往技术门槛较低甚至“零门槛”的发展中国家,正在“看齐”发达国家标准,扎起严密的“技术篱笆”。
面对市场准入环节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劳工标准、绿色壁垒等方面的严苛要求,我省外贸企业如何破“壁”?湖北黄鹤律师事务所律师宫步坦认为,首先要提升企业自身发展硬实力,靠“内功”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附加值,掌握应诉话语权。今年8月底,持续近10个月的中国光谷企业长芯盛(武汉)科技有限公司与美国科塞密科技公司之间的专利纠纷,以原告科塞密撤诉终止调查落幕。统计显示,2019年以来,“337调查”中原告主动撤诉的仅占12%。成立8年自主创新不动摇,手握百余项国内外专利,是长芯盛对跨国无理诉讼说不的“底气”所在。
同时,商务、司法等部门要充分发挥“智库”作用,为应诉企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做到每案必争,每案必应。据介绍,在我省贸易救济领域,已有四个应对经贸摩擦工作站、一个贸易摩擦与壁垒预警中心、一个贸易救济法律援助服务中心项目。目前,上述机构已根据我省出口产业的结构和特点,重点分析出口产品的市场变化、出口量的增减、以及国际市场对上下游产品的供求情况,做好易遭“两反一保”调查产品的预警并开展对策研究,为企业应对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