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发布2020年度《中国商业环境调查》称,大多数美国企业对中国市场持乐观态度。
调查显示,83%的受访美国企业将中国视作其全球战略中最重要或前五大市场之一,近70%的受访企业对中国市场未来5年的商业前景感到乐观。基于对中国市场的“长期信心”,87%的受访美国企业表示不打算将生产线搬离中国。
此外,据商务部最近公布的数据,7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634.7亿元,同比增长15.8%,连续第4个月实现单月吸收外资正增长。1-7月,外商在华新设企业18838家,其中美国860家。
“这些数据说明尽管一些西方政客鼓噪‘脱钩’,但我国上半年并没有出现所谓的‘外资撤离潮’,反而印证外商对中国发展保有长期信心以及中国市场的巨大吸引力。”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王跃生告诉记者。
近年来,一些国际品牌、本土制造企业等选择在东南亚建厂,这些迁出既有国际产业分工转移的原因,也是企业从自身考量的多元化布局,是市场规律作用的自然结果,“跟撤离潮不是一回事”。
相较于此,一大批跨国公司正加快在中国的投资布局。今年以来,埃克森美孚、霍尼韦尔、特斯拉、沃尔玛等美国企业都在扩大对华投资与合作,今年4月中国再次成为美国最大贸易伙伴。
外商持续看好,那中国的吸引力究竟在哪?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拥有14亿人口、4亿中等收入群体,他们有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需要更好的服务。随着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潜在上升空间还非常大。”王跃生说,在经济学上来讲,把投资放在离消费市场最近的地区是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
中国完备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也是强大的竞争优势。中国具有世界上规模最大、门类最全、配套最完备的制造业体系,具有大量的高素质产业工人、完善的基础设施、丰富的原材料供应。制造业是一个体系,其复杂性决定了供应链一旦建立就具有相当的黏性。以玩具制造为例,美国玩具协会副会长丽贝卡·蒙德就认为,“中国在世界玩具制造业扮演着独一无二的角色,高标准的制作工艺、定制化的批量生产,目前仍然没有其他地区和国家可以做到这一点。”
与此同时,中国的营商环境也在持续优化,扩大开放政策保持稳定。“包括今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外商投资法》,金融业、服务业的开放,减税降费、提高政府效率,实施负面清单制度等等,外资企业享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政策红利。”王跃生说。
在当前,疫情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冲击的情况下,中国经济逆势增长,更彰显出强大韧性和发展潜力。据世界银行预测,中国是今年唯一很可能实现正增长的世界主要经济体。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克雷格·艾伦说:“中国看来可能会成为2020年甚至2021年全球GDP增长的最大引擎。我们肯定希望美国公司从中受益。”
专家表示,疫情下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构建中,企业除了考虑成本、市场等因素外,安全因素更加凸显。中国率先控制住疫情,全面推进复工复产,无疑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处于更安全的位置,这也使得中国成为全球投资的“避风港”。现在的外资利用数据正表明,世界各国投资者“用脚投票”,表达了对中国市场的认可。